保健常识
寒露至,秋意浓:中医教您顺应天时,养阴防寒
“袅袅凉风动,凄凄寒露零”,寒露,是秋季的第五个节气,通常在每年公历10月7日-9日之间到来。此时,气温较“白露”时更低,露水更多,且略带寒意,故曰“寒露”。
从中医角度看,寒露节气的到来标志着天气由凉爽向寒冷的过渡,天地间的阳气进一步收敛,阴气渐生。我们的养生策略也需随之调整,核心在于 “养阴防燥,保暖防寒”。
寒露三大特点
中医教你读懂身体信号
1. 燥邪当令,最易伤肺
秋季对应五脏中的“肺”。肺为“娇脏”,喜润恶燥。寒露时节,雨水减少,空气干燥,“燥邪”成为主要的外感病邪。燥邪易耗伤人体津液(体液),导致口鼻干燥、咽喉干痛、皮肤干涩、大便干结等一系列“秋燥”症状。肺气主司呼吸,外合皮毛,开窍于鼻,故而燥邪最易先影响到肺。
2. 阳气收敛,寒气初显
“寒露寒露,遍地冷露”,寒露时节,地面热量散失加快,寒气开始增长。自然界中,阳气逐渐向内、向下收敛,为冬天的封藏做准备。人体内的阳气养藏也应顺应这一趋势。若保暖不当,寒邪便容易从皮肤、口鼻,尤其是颈项、腰腹、脚踝等部位侵入人体,导致感冒、关节疼痛、脾胃不适等问题。
3. 草木凋零,情绪易悲
秋风萧瑟,万物凋零,人容易产生凄凉、忧郁的低落情绪,这在中医里被称为“悲秋”。肺主悲,过度悲伤又会反过来损伤肺气,形成一个恶性循环。
养生核心:“润、暖、静”三字诀
饮食调养:润燥为先,少辛增酸
首选滋阴润肺之物:多吃些白色食物,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山药、莲藕等。可以制作冰糖炖雪梨(雪梨1个对应冰糖10-15克)、银耳莲子羹(干银耳1朵,干莲子30-40克,冰糖30-50克,枸杞10克,清水约1.2 - 1.5升)等药膳,能有效滋润肺阴,缓解干燥,但糖尿病患者少量或者不能服用。
适当增酸:酸味食物有收敛、生津的作用,能帮助收敛肺气,防止阳气外泄。如苹果、葡萄、山楂、柚子等。
少食辛散:减少葱、姜、蒜、辣椒等辛辣食物的摄入,因为这些食物发散力强,会耗散津液,加重秋燥。
忌苦燥:过多的苦味食物(如某些浓茶、咖啡)也有燥性,秋季不宜多食。
早餐宜温食:推荐喝热粥,如芝麻粥(大米80-100克,黑芝麻30-50克,冰糖/白糖20-30克,清水1-1.2升)、粳米粥(粳米100克,清水1-1.5升,香油几滴),既能健脾养胃,又能补充津液。
起居作息:早卧早起,注意保暖
睡眠顺应天时:遵循“秋三月,早卧早起,与鸡俱兴”的原则。早睡(晚上9点到11点)以顺应阳气的收敛,早起能使肺气得以舒展。
“白露身不露,寒露脚不露”:这是最重要的保暖箴言。足部是足三阴经的起点和足三阳经的终点,离心脏最远,血液供应慢而少,极易受寒邪侵袭。寒露过后,务必穿上袜子,不再赤脚,睡前可用40℃左右的热水泡脚20分钟,至身体微微发热,这能活血通络,改善睡眠。
护好关键部位:脖颈、肚脐、后背(督脉所在)都是易受风寒的部位,早晚出门可增添丝巾、薄马甲等衣物,切勿穿低腰露脐的服装。
运动养生:动静结合,不宜大汗
秋季运动不宜过于剧烈,导致大汗淋漓,否则会耗伤津液和阳气。适合选择一些平缓的运动,如散步、慢跑、太极拳、八段锦、登山等。运动至身体微微出汗即可,既能增强心肺功能,又能舒缓情绪。
情志调摄:保持乐观,心神安宁
多看一些令人开心的节目,多与亲友交流,多到户外晒太阳,欣赏秋高气爽的美景,可以登高望远,涤荡心胸,避免沉溺于悲秋情绪。培养一些安静的爱好,如书法、阅读、听音乐,有助于保持心神安宁。
两个超简单的寒露养生小妙招
随时能做
揉按“迎香穴”
位于鼻翼外缘中点旁,鼻唇沟中。用食指指腹顺时针、逆时针各揉按1-2分钟,可有效缓解鼻干、鼻塞,预防感冒,畅通呼吸。
常喝“三仁茶”
杏仁(宣肺化痰)、桃仁(活血润肠)、柏子仁(养心安神)各5克,煮水或泡水代茶饮。此茶有很好的润燥通便之效,尤其适合口干、皮肤干、便秘的人群。
寒露,是秋向冬的过渡,是丰收后的沉淀。中医养生智慧的核心在于“顺应天时”。在这个节气里,请您像对待一件珍贵的瓷器一样,细心呵护自己的身体,滋阴润燥,添衣保暖,安神定志,为迎接严寒的冬天打下坚实的基础。
上一篇: 季节交替,这样做助您远离带状疱疹
下一篇: 秋分至,顺应天时,调和身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