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的位置: 首页 >>健康常识 >>保健常识

健康常识

保健常识

【天坛科普】立冬养生:顺时而藏,为健康“蓄能”

作者:赵雪松来源:中医科
字号: + - 14

微信截图_20251107160524.jpg

      立冬,是冬季的第一个节气,万物进入休养、收藏状态。中医认为人与天地相应,此时人体的阳气也如同自然界的能量,开始潜藏于内。因此,立冬时节的养生核心,便在于一个“藏”字—精心养护内收的阳气,为来年的健康生机积蓄能量。

理论根基:冬主收藏,肾应冬水

      《黄帝内经》有云:“冬三月,此谓闭藏……无扰乎阳,早卧晚起,必待日光……此冬气之应,养藏之道也。”这是冬季养生的理论。

      冬主藏,对应肾脏:在中医五行学说里,冬季与五脏中的肾相应。肾应冬水,指肾主封藏,与冬季闭藏、寒水之气相通,共主人体精气蓄藏。肾主藏精,是人体先天之本,蕴含着生命最根本的能量(元阴元阳)。冬季是养护肾气、填补肾精的最佳时节。

      寒为阴邪,易伤阳气:冬季寒邪当令。寒性凝滞、收引,外感风寒,或导致气血运行不畅,从而引发关节疼痛、心脑血管疾病。因此,防寒保暖是养藏的第一步。

养生实践:衣食住行,皆有所藏

起居之藏:早睡晚起,必待日光

      冬季白昼短,黑夜长,人体的作息应与之同步。提倡早卧晚起,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,这有助于阳气的潜藏和阴精的积蓄。待日出而作,可躲避清晨的严寒之气。同时,注意身体关键部位的保暖,如头部、颈部、腰腹和足部,特别是寒从脚起,睡前用温水泡脚是极佳的保健方法。

饮食之藏:温润补肾,增苦少咸

      立冬进补,是国人悠久的传统,但需讲究方法。

      温阳补益:可适当食用温热性质的食物来滋养身体,抵御寒冷。如羊肉、牛肉、鸡肉、韭菜、核桃、桂圆等。著名的当归生姜羊肉汤便是立冬后温经散寒、补血养血的经典药膳。可选羊肉500克,当归10克,生姜15-20克,食盐适量,加水熬煮,食肉喝汤即可,阴虚火旺人群慎服。

      滋补肾精:黑色入肾,可多吃黑色食物,如黑米、黑豆、黑木耳、黑芝麻、桑葚等,以填补肾精。

情志之藏:静心安神

      情志:冬季应使情绪保持安定、内敛,避免大的波动与兴奋,如同保守一个秘密,这有利于精神的休养和阳气的固密。

运动之藏:和缓微汗

      冬季不宜进行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,以免阳气随汗液外泄,违背藏的原则。推荐和缓的运动,如太极拳、八段锦、散步、瑜伽等,以身体微微发热、尚未出汗或微汗为度。运动时间最好安排在阳光充足的午后。

重点人群与注意事项

      阳虚、畏寒怕冷者:是冬季养生的重点人群,需格外注重保暖与温补。

      心脑血管疾病患者:寒冷刺激易导致血管收缩、血压波动,需遵医嘱服药,并注意头部和颈部的保暖,避免清晨低温时段外出锻炼。

      呼吸道疾病患者:注意口鼻保暖,可佩戴口罩,减少冷空气的直接刺激。

      增苦少咸:《千金要方》载:“冬七十二日,省咸增苦,以养心气。”冬季肾水本旺,过咸会使其更旺而克伐心火;增食苦味食物(如苦瓜、杏仁、莴笋等)可助心阳,使水火相济。

      进补需因人而异。体质偏热、易上火或痰湿重者,应避免过度温补,可选择性平或凉润之品,如山药、莲子、银耳等。

      需谨防上火。现代人营养充足,室内暖气又足,若过度进补辛辣温燥之品,易引发内火,出现口干、便秘、口疮等。此时应调整饮食,多喝温水,适当增加白菜、萝卜等凉性食物的比例。

      立冬,是自然界给予我们休养生息的节令信号。遵循养藏之道,通过科学的起居、饮食、情志与运动调整,悉心呵护体内的阳气与肾精,安然度过寒冬,为来年的健康体魄打下坚实的基础,实现真正的“冬藏”以待“春生”。

中医科   赵雪松